找到相关内容32篇,用时1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佛法三根本要义》通俗解说

    佛法的概念本身就包括学和修两个部分,其中缺一就不是完整的佛法。   从佛法的性质上讲;有世间法和超世法两种,在见道以下的闻思修,戒定慧都属于世间法范畴。见道以上属于超世法,见道就是见惑断除,见性真智...之心,从生起的阶段分愿心和行心,前者是思想愿望,后者是行为举动——指以度众成佛为目的的六度实践行为。从性质上分为事心和理心两菩提心,“事心”指见道以下的菩提心行,和见道以上的利众行为,“理心”指见道...

    宗喀巴大师 著 多识仁波切 讲解

    |密宗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10/1016111847.html
  • 论出家学佛

    实义,唯取圣位名为僧宝。”《十住毗婆沙论》云:“僧者四向四果,众者于佛法中受出家相,具持诸戒,……依止是僧名归依僧。”《瑜伽师地论》卷六四云:“先受归依三乘,皆取见道以上。”《大乘义章》云:“三归僧,...为出家众的正业。《长阿含?大本经》载佛言:“出家修道,诸所应作,凡有二业:一曰贤圣讲法,二日贤圣默然。”贤圣讲法,指讲经说法,读诵、研习教典,属于慧学;贤圣默然,谓坐禅入二禅以上的正定,属于定学。《...

    佛日居士(陈兵)

    |出家|学佛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3/22102921920.html
  • 释迦牟尼生命历险记(二)

    身是经过福慧双修后得到的福报,是一切化身产生的源泉,只有登地见道以上菩萨才能看见。  喜见在这里,也听说了一位大菩萨了不起的修行历程,这鼓励着它努力地求索生命的解脱之道。  后来,佛陀谈起这段往事的...梵辅众公民们还有语言系统存在。二禅天以上的天神都是在禅定状态,很少有语言系统来与人类相对应。  娑婆宇宙的语言系统大概可分为外在、内在,外在是指用口出声,内在是自己心念的对话。我们讲话之前是不是要先跟自己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04544068.html
  • 缘起之“此缘性(idappaccayata)”(1)

    说”,作为《般若经》或龙树之“空的本义”。(注7) 以上所说,笔者甚为赞赏,并且钦佩他能透视“贤圣出世空相应缘起随顺法”。具有道心,能见道之学术研究者,难得遇到;余等可由彼之正集及续集,两本...并非戏论,并非思想矛盾、言谈吊诡;实在是见道以上者,把握缘起的外表“生灭面”,透视缘起内里的“寂灭面”,不在同一平面实际所看,是透视整体内、外之实相。许多学者,仅仅以闻、思,而不经修、证,无法体会;...

    杨郁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40945985.html
  • 瑜伽行派概说(2)

    真如,未出离生死轮回,不名圣者。后者在见道以上。已证二无我所显真如,已断分别我执、法执种子,已离分段生死,能广集福慧资粮,自利利他渐趋圆满,故名圣者,为真菩萨。   菩萨行略有三义,一者所行、二者能行、...虚妄分别及“出世心虽未生时,已能对治诸烦恼缠,已能对治诸险恶趣,已作一切所有恶业朽坏对治,又能随顺逢事一切诸佛菩萨……”,如《摄大乘论》所说。见道后,由证真如之根本无分别智,引生后得无分别智,彼对治力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95147870.html
  • 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(3)

    出世倾向,恢复佛法的“六和主义”,把中国佛教“渐从‘寺僧佛教’解放成‘社会各阶层民从佛教’”  中国称佛徒为僧,是梵语僧伽之略,汉语意为“和”或“众”。四人以上的比丘和而为众,即为僧。《大智度论》曰:“僧伽,秦言众多比丘一处和合,是名僧伽。”太虚直言僧伽即“六和众”[注:僧以和合为义,佛教称为“六和敬”。和全有二义:一曰理和,同证灭理也,是在见道以上之圣者。二曰事和,其中有六种敬具属见道以前凡僧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40749898.html
  • 缘起之“此缘性(idappaccayata)”

    原始缘起说的权威,并以此导出“缘起空说”,作为《般若经》或龙树之“空的本义”。(注7)  以上所说,笔者甚为赞赏,并且钦佩他能透视“贤圣出世空相应缘起随顺法”。具有道心,能见道之学术研究者,难得遇到...业报(有业报而无作者)(注28),无常而有业报相续,并非戏论,并非思想矛盾、言谈吊诡;实在是见道以上者,把握缘起的外表“生灭面”,透视缘起内里的“寂灭面”,不在同一平面实际所看,是透视整体内、外之...

    杨郁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33559354.html
  • 略论居士对佛教寺院的监督共管

    责任  1.大乘佛教中有超越凡夫僧的菩萨居士  在佛教史上,僧人与居士在教团中的地位曾经有过争议。佛教早期经典中就曾将僧团分为圣僧团和一般凡夫僧团。其中圣僧团成员不限僧人和居士,只要是获得见道以上果位者...乞士、乞士男、破烦恼,指出家得度、受具足戒之男子;比丘尼又作苾刍尼,俗称“尼姑”,意为乞士女,又称沙门尼,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女子;沙弥又作室罗那拏,指佛教僧团中,已受十戒,未受具足戒,年龄在七岁以上、...

    孙劲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90460754.html
  • 太虚与人间佛教的理论建设

    “六和敬”。和合有---3(:一日理和,同证灭理,是见道以上之圣者;二曰事和,其中有六种敬具属见道以前之凡僧。(1)身和敬,同礼拜身业;(2)口和敬,同赞咏之口业;(3)意和敬...;解放成‘社会各阶层民众佛教”,   中国称佛徒为僧,是梵语僧伽之略,汉语意为“和”或“众”。四人以上的比丘和而为众,即为僧。...

    麻天祥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24562974.html
  • 佛说十善业道经注

    恨怒。不嗔恚故,报得喜悦。圣者,谓三乘见道以上,发无漏智,证正理故。得圣者慈心,谓常怀慈心,等于贤圣也。和忍者,柔和安忍也。梵世者,色界诸天之总称,离欲清净故。无碍心者,一切智自在通达也。不嗔行相者,...

    周叔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54865308.html